24小时服务监督电话:0393—4416620
濮阳市中医医院欢迎您!
【中医传承】史大卓《内科病证遣方用药十讲》之“心脏虚实辨证用药“读书笔记(3)
发布时间:2024-2-6 10:14:59    点击:165次    [关闭本页]

【中医传承】史大卓《内科病证遣方用药十讲》之"心脏虚实辨证用药"读书笔记(3)

第一讲  脏腑虚实遣方用药之心脏虚实辨证用药

心为阳中 之阳,心主血脉,主神志,心脏病证有虚有实,虚证为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实证多为火、热、痰、瘀等邪犯心经或心包。今日继续分享学习心脏虚实辨证用药中的心阴虚证。

内容纲要

1、心阴生理病理情况

1)生理情况:心肺同居上焦,共同调节气血的运行。心阴源于脾胃运化上升的水谷精气,受肾脏真阴升腾的滋养,得肺阴资助。脾胃吸收饮食水谷中精气,上合肺气,在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下输布全身。心阴一方面在心阳作用下"奉心化赤",运行于血脉之中,发挥润滑、营养血脉,涵约心阳,防其上炎;另一方面摄纳心神,使心神内守不外散。从而维持血脉正常和心神内守。

2)病理情况:心阴亏虚,阳气失约,上炎外越,一可灼津成痰,内扰心神,致神不守舍;二可致痰火互结,蒙蔽心窍,出现神昏澹语;三可致心阴不能荣养血脉,脉微血涸,血液运行不畅,滞而为瘀,变生血瘀诸症。

2、心阴虚辨证用药

1)心阴外耗 :多为外感温热疫毒和暑邪耗伤心阴,温热疫毒多夹杂秽浊之气,容易逆传心包。疫毒者用清营汤化裁,暑热者可用清暑益气汤加减。无论疫毒或暑热,生地黄、麦冬、知母、石斛等养心阴药皆可选用。

2)心阴内耗:多为久病或思虑太过耗伤心阴,久病耗伤心阴,阴不制阳,多伴有虚热上扰,故其治疗宜用养阴清虚热之法,治以甘寒配伍清血分郁热之品,常用麦冬、生地黄、天冬等甘寒味厚养阴药与丹参、丹皮、黄连等配伍,代表方如天王补心丹、麦味地黄丸等。

3、补心阴需注意

1)养阴和脉、不恋邪。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养阴清热不恋邪,勿用味厚滋腻之品,如熟地黄、山茱萸、阿胶、龟甲等。生地黄味甘性寒,养阴清热而不滋腻,兼有活血荣脉之功,无论外感内伤,心阴虚者皆可用此药。温热邪气或内火伤及心阴重者,常可用至30克以上。麦冬、知母、石斛等亦可选用,但此类药只可养阴清热,没有活血作用。②适当配伍活血化瘀药,使血脉调和,首选性味辛凉的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芍、郁金等。其中丹参味苦性微寒,功擅凉血散瘀、除烦安神,是心阴耗伤、心神不宁的常用药,此药性质平和,可活血散瘀而无耗气动血之弊,安神除烦而无恋邪之虞,且兼有养血之效。临床取除烦安神之用时,用至10~15克即可,取活血化瘀之用时才用至30克左右。

2)心属火,火性炎上。心阴虚,虚火易炎易亢。故慢病久病补心阴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宜用甘寒滋养而不腻滞的养阴药,如麦冬、百合、北沙参、生地黄、玉竹等,使血脉荣养调和。②在补心阴时兼补肾阴,用生地黄、玄参等,使阴以涵阳,相火不上炎,心阴不暗耗。③佐以清虚火,可用丹皮、地骨皮、胡黄连等。④注意安心神,用炒枣仁、柏子仁、珍珠母、夜交藤等。清虚火、安心神和补心阴三者相辅相成,虚火清,心神内守,则心阴易复。心阴虚的虚火,不同心脏的实火,不宜用大剂苦寒之品,如栀子、黄连等,以免苦燥伤阴、寒遏血脉,但可在养阴基础上小量应用,黄连、焦栀子可用3~6克,对清化心脏虚火有较好作用。

3)痰火胶结、阻滞心窍。 在慢病久病所致的心阴虚证中,常伴有痰火胶结、阻滞心窍的病变。此类病证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滋阴柔润则易助痰热,苦燥化痰则易伤阴血,只能根据阴伤和痰火的孰轻孰重,滋阴与化痰并施,化痰药可选用菖蒲、远志、竹茹、郁金等,此类药性质平和,化痰宁神而无伤阴动火之弊;养阴药可选用麦冬、生地黄、沙参、百合等,滋养阴血而不恋邪。在此基础上,注意证候虚实的演变,以免阴柔滋阴太过,使痰浊反重;苦燥化痰太过,使阴虚火旺更盛,应及时调整用药剂量,药随证变,和调养阴清热与蠲化痰浊的平衡。

学习感悟

1、心血虚和心阴虚,血属于阴,广而言之,两者都属于阴虚的范畴,但心血虚和心阴虚两者治疗原则和侧重点仍有差别,究其原因则为其病生理过程有别。心阴虚为心血虚病理过程的延续,心血虚阶段以滋补阴血安神为主,心阴虚则火旺,火旺则邪生,或为痰或为瘀或为风。就虚实而言,心血虚阶段主要以虚为主,表现为各脏腑组织、形体官窍失血之濡养的表现;心阴虚则是因虚致实的虚实夹杂阶段。

2、心阴其根在肾,心阴虚的病理过程已然开启心肾不交的病理过程,心阴虚日久肾阴必虚,肾阴虚则不能涵养相火温暖下焦,相火上亢与上炎之君火共为邪热炎于上,上热下寒之势形成,久之则心肾不交,阴阳离绝。大道至简,只此阴阳,阴阳离绝,命将不复。



史大卓.jpg


医简介

史大卓

 “全国名老中医史大卓工作室”于2023年6月在濮阳市中医医院揭牌成立,史大卓教授被聘为“濮阳市卫生健康总顾问”。史大卓教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中国中医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岐黄学者,全国名老中医,北京市名中医,国家药典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心血管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及"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临床药理试验基地(中医心血管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冠心病与活血化瘀重点研究室负责人。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医药分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版权所有:濮阳市中医院   Copyright © 2013-2025 All Rright Reserved   豫ICP备10009036号   网旗网络|负责网站制作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