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什么我的家人叫不醒?是不是他病的很重啊?”,这是ICU医生最常听到的家属疑问之一。许多患者家属在看到亲人嘴里插管连接呼吸机并处于“睡觉”状态时,往往会产生疑问和担忧。为什么使用呼吸机的同时必须配合镇痛镇静药物?这种看似“睡觉”的状态是否正常?本文将给大家解析有创机械通气时镇痛镇静治疗的必要性、实施原则及其对患者康复的关键作用,帮助公众理解这一重症监护室中的常规治疗方法。
什么是有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是通过建立人工气道(通常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连接呼吸机来辅助或替代患者自主呼吸的治疗方法。这一过程本身就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当一根塑料导管经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深处,即使使用了局部麻醉,患者仍会感受到明显的异物感和刺激。这种不适常表现为呛咳反射、喉部痉挛和持续的窒息感,导致患者本能地想要拔除导管,这在医学上称为“人机对抗”。对于清醒患者而言,这种非生理性的通气方式会引发强烈的不适和焦虑。研究表明,高达70%的ICU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期间存在显著的焦虑与躁动,约50%的患者在康复后对这段经历保留痛苦的记忆,这种心理创伤有时甚至比疾病本身更令患者难以忘怀。除了气管插管本身带来的不适外,ICU环境中的多种因素也会加剧患者不适,如持续的监护仪器报警声、其他患者的抢救场景、昼夜不分的灯光照射、被约束于床上的无助感、以及各种有创操作(如吸痰、静脉穿刺、心肺复苏等)都会累积形成所谓的"ICU综合征"。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患者处于高度的生理和心理应激状态,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镇痛镇静药物组合调整镇痛镇静深度,使患者处于治疗所需的安全“睡眠状态”。
镇痛镇静治疗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绝非简单地“让患者睡觉”,而是一项经过精心调整的治疗策略,旨在实现多重治疗目标。第一是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气管插管、长时间卧床、各种导管留置都会造成隐匿性疼痛,而有效的镇痛能显著提升患者的舒适度。第二是减少人机对抗,提高通气效率。当患者自主呼吸节律与呼吸机设定的参数不同步时,会产生呼吸做功增加、潮气量不均等问题,不仅降低通气效率,还可能加重肺损伤。适度的镇静能使患者呼吸肌放松,更好地配合机械通气,减少气压伤和容积伤的风险。研究显示,合理的镇静策略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降低代谢需求和氧耗是镇痛镇静治疗的第三个关键益处。在严重疾病状态下,患者的应激反应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增加心率和血压,进而提高全身氧耗。这对于已经存在缺氧危重患者尤为不利。通过镇静降低患者的代谢率,可以使有限的氧供更好地满足重要器官的需求,为器官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此外,镇痛镇静还能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和不良记忆。ICU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和对自己病情的担忧常使患者处于极度恐惧状态。适度的镇静联合镇痛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还能诱导顺行性遗忘,减少患者对痛苦治疗过程的记忆。这对于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家属还常问:“镇痛镇静药物是否会给患者造成脑损伤或后遗症?”,现代ICU使用的镇静药物已经过严格验证,在合理剂量和使用时间下不会对大脑造成永久性损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清醒延迟,多与药物代谢减慢(如年龄、肝肾功能不全)有关,而非脑损伤。事实上,适当的镇静反而能减少应激反应对大脑的负面影响。
看似"沉睡"的状态背后,实质是医学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理解与尊重,这种看似被动的医疗行为,实则是主动创造有利于器官功能恢复的生理环境,正如重症医学先驱William C. Shoemaker所言:“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刻,我们不仅要与疾病作战,更要为机体修复赢得时间和空间”。现代镇静治疗正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在药物诱导的“沉睡”中,守护着生命觉醒的希望。
供稿人:卓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