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ICU 里的 “生命通道”,你真的了解吗?
在 ICU(重症监护室)里,气管插管是一项常见却至关重要的医疗操作。当患者因疾病或意外导致呼吸衰竭、无法自主呼吸时,它就像一条 “生命通道”,为患者输送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气管插管的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是指医生将一根特制的柔性导管,通过患者的口腔或鼻腔,经声门插入气管内的操作。这根导管一端连接呼吸机,另一端深入气道,能直接为患者提供机械通气支持,同时防止呕吐物、痰液等堵塞气道,保障呼吸通畅。
二、哪些情况需要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的核心目的是挽救生命,常见于以下场景:
呼吸衰竭:如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等,患者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需机械通气辅助;
意识障碍:如严重脑外伤、脑出血、昏迷等,患者无法自主保护气道,易发生窒息;
严重创伤或手术:如严重胸外伤、大手术中全身麻醉后,需通过插管保障术中呼吸稳定;
气道梗阻:如异物堵塞、喉头水肿等,需紧急插管开通气道。
三、气管插管是如何操作的?
很多人以为插管是 “简单插根管子”,其实它是一项高难度的精准操作,步骤严谨:
术前准备:医生会准备喉镜、气管导管、气囊、呼吸球囊、呼吸机等器械,同时评估患者气道情况,备好麻醉药物(减少患者痛苦);
暴露声门:医生用喉镜伸入患者口腔,挑起会厌,清晰看到声门(声带之间的通道);
插入导管:将气管导管沿喉镜引导,准确插入声门,直至导管前端到达气管合适位置;
确认位置:通过听诊双肺呼吸音、观察胸廓起伏、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₂)等方式,确认导管未插入食管(关键步骤,避免致命错误);
固定与连接:用胶带或固定器将导管牢固固定在患者面部,防止移位,随后连接呼吸机,设置合适的通气参数。
四、插管后患者会有哪些感受?
由于气管插管会刺激气道,且患者多处于意识模糊或镇静状态,可能会有这些反应:
清醒患者可能会感到咽喉不适、异物感,甚至想咳嗽、拔管,医生会根据情况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减轻不适感;
插管期间,患者无法说话(导管占据气道),可通过手势、写字板等方式与医护人员沟通;
医护人员会定期吸痰、护理气道,预防感染和气道损伤。
五、气管插管后的护理与拔管
插管后的精细化护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
日常护理:定时吸痰、湿化气道,保持导管通畅;每日清洁口腔,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定期更换固定胶带,观察口腔和咽喉部黏膜情况;
拔管时机:当患者病情好转,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清醒、能有效咳嗽排痰时,医生会评估后逐步撤离呼吸机,进行 “脱机试验”,若试验成功,即可拔除气管导管;
拔管后护理:拔管后患者可能会有咽喉痛、声音嘶哑等不适,通常会逐渐缓解,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防止气道水肿或再次梗阻。
六、关于气管插管的常见误区
误区 1:插管会 “伤喉咙”,能不插就不插虽然插管可能导致短期咽喉不适,但与生命安全相比,这种不适是暂时的,且医生会采取措施减少损伤,关键时刻插管是唯一的救命选择。
误区 2:插管后就 “离不开呼吸机” 了气管插管是 “过渡性治疗”,随着患者病情好转,身体功能恢复后,医生会及时评估拔管,多数患者都能成功脱离呼吸机。
误区 3:插管是 “最后手段”,插了就意味着病情危重到无法挽救事实上,很多患者通过插管和后续治疗,能逐渐康复出院,插管是为了给治疗争取时间,而非 “终点”。
气管插管是 ICU 里的 “生命防线”,每一次操作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专业与责任。了解它,能让我们更理解重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也更敬畏生命与医学的力量。
供稿人:王海明